北大校训是什么,北京大学校训及其含义是什么?北大并没有明确的校训,但“北大精神”却广为流传。
精神传统
五四精神——北大精神核心
爱国、进步、民主、科学
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,北大是这场运动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精神传承者,五四运动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蕴。
学风
勤奋、严谨、求实、创新
说勤奋,战争年代的北大学子在炮火和硝烟中笔耕不辍,和平年代的图书馆、实验室中依然是北大人忙碌的身影;
论严谨,文史学科辨章学术、考镜源流,理工学科精益求精、锱铢必较;
讲求实,费孝通深入江村开展社会调查,马寅初校长“单枪匹马”坚持“新人口论”的风采犹存;
谈创新,北大一直在持续改革中前进,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,培养着“引领未来的人”。
学术精神
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
1917年,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,他“循思想自由原则,取兼容并包主义”,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,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,延揽了陈独秀、李大钊、鲁迅、胡适等一批人才在北京大学就职或任教。蔡元培说:“大学者,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之学府也……此思想自由之通则,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。”
而关于北大精神,历来众说纷纭。其中更不乏北大人自己的解读。比如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认为,20世纪20年代,中国整个知识分子精英都集中在北大,它所形成的“北大精神”,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;北大教授陈平原也表达过,“北大最值得骄傲的,并非那些看得见摸得着、可用数字或图像表达出来的图书仪器、校园风光、获奖项目,而是落实到行动上的北大精神。”
但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的”精神自由,兼容并包“的为最早的对北大精神的概括,它构成了北大的生命线。这种精神自由从一开始就在行动上得以体现。1917年1月4日,蔡元培到任的第一天,北大校工在驸马府列队行礼,蔡元培一反先前校长目中无人的老爷派头,脱下礼帽,向校工庄重鞠躬,这使校工和学生大为惊讶。也是蔡校长的改革开启了北大的新篇章,让北大成为学术至上的大学。